历史翻页转瞬之间,张爱玲的生命在新的趋势新的生活中又以自己的魅力而重新全面的开放爱玲在文学创作上也经历了八个春秋其中出名时的繁华,婚恋的幸福与快乐,以及时局急速的变换和情感上的受挫,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很年轻的张爱玲来说,都来得太早太早太快太快太多太多她几乎在很短的时间里,走完了正常人需要一生才能走完的路程
生命对于她是宠幸的,因为苦与乐,对于张爱玲来说都是一份收获因此,她经历得越多,所得到的就越丰富,并又将丰硕的人生心得,用文学的形式转换给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爱玲好像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连她自己的多舛的遭际,也仿佛是为了成就她,而特意安排的
张爱玲的背景,张爱玲的文学,张爱玲对待世界幽怨的眼神,都仿佛是预设好了来叙述悲剧的,可她对悲剧已经看得太多太透,她更不愿自己成为悲剧的主角,她一直在罢演这个角色
从张爱玲的生命之树在中学少女时代初期就冒出尖尖绿芽,到青春妙龄横空出世于上海滩,20世纪年代的上海,充满了一切动荡灵幻与激情
在那样一个年代,张爱玲本来可以成为任何意中人,是的,任何一种人,但绝非任意一种人亦就像她后来走的路,是其中任何的一条,但绝非任意哪一条回忆那个时代,白发苍苍的老人在20世纪末的上海大摇其头而又无限回味地说:“上海的30年代好啊那时候,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去做”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狂飙与落寞最莫名其妙也最清楚明白的结合
上海一方面是商业中心,世界性都市,是赶美国时髦的日本和东南亚富人看好莱坞新片最理想最及时的东方乐园;另一方面她承受了江南几百年几千年来堆积的富庶和文化,在江南最安稳最惬意最富庶的小城中住了几十上百年的人们,带着他们聚积了多时的财富文化和习惯纷涌而来,而后沉淀在上侯不着眼却最具决定性的弄堂生活里;再加上各派革命党人借地宣传,或为中国一切新文化思潮向各地散播的中心与起点,有多少出身豪门,穿着熨烫得平平整整的西服裙子的青年男女走出家门,凭着傲岸激情才学与出人头地的理想,或为着心中一个更为理想的民族蓝图,加入各种各样的队伍,意气风发一路高歌,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诅咒这个延续了千年的封建王国,并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毁坏着它爱玲也在这人群中,周围人声嘈杂而鼎沸,张爱玲虽身在这些忙乱的人群中内心却有自己的主张
“中学毕业以后到英国去读大学,学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要比林语堂还要出风头,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还有
“我将来想要一间中国风格的房子,雪白的粉墙,金漆桌椅,大红椅垫,桌上放着豆绿糯米瓷的茶碗,堆得高高的一盆糕团,每一只上面点着个胭脂点中国的房屋有所谓“一明两暗”,这当然是明间……”
大概这些就是张爱玲生活理想的基本蓝图,是她所能设想和期望的,在前进方面最海阔天空的计划了⌒细推究起来,这是上邯堂生活里最平民的女子赤手空拳,踏实安稳奋斗着的目标:无非是出人头地,走到人前去,骄傲地看人,也被人看,虚荣心的满足;加上女子夸张和膨胀了的爱美天性,无非也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发现自身切实的存在,加上舒适惬意令人羡慕的现代都市生活,当然依旧不失和平贞静而又热闹喜气的古中国之韵味;当然更少不了的是人类生活亘古不变的饮食男女的调调儿,虽然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女人而言,“爱”的意思就是“被爱”,但是如果受了小小的委屈还是需要男朋友来安慰的,因为女人的委屈只有男朋友才能来安慰,而女朋友至多只能够懂得……
相比同时代的同龄人,同是学堂里念书的年轻书生和小姐,张爱玲的宏大计划与美丽憧憬显得落后,凡庸而自私那个时代的时髦的事业就是太阳底下最排斥私人化的事业,为了理想中民族与国家的新生可以奋斗终身,可以为之抛却一切安稳舒适的物质生活,可以放弃贵族的身份加入没有身份的匪流,可以为之献出弥足珍贵的青春与生命……可以为之,做一切,在崇高的名义下
曾经生活在城市花园洋房里,或者曾经生活在乡村小镇富足殷实之家的子弟们,成为这一集体事业的领袖,无论是加入此党还是彼党,都是为着一个最崇高的理由――民族之复兴,挣扎在底层的城乡子民侧耳倾听国事新闻,带着菜色的面孔在刀光剑影中暗暗推算理想中光明行程
政治理想革命与一切崇高的口号被大写在中国的土地上
而在张爱玲的观念中,这只不过是一个各趋极端了的时代;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年轻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必的那一方因为惊恐的缘故而增强了压力●经质的论争无日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里;连涂脂抹粉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人,也在戏台上向他们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