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诸葛连弩>
戏志才接过王山手里的竹简,仔细打量起来。>
半晌。>
“主公,我看不太懂这个,但是看起来颇为精巧。”>
戏志才收起竹简说道。>
“……”王山一阵郁闷。>
看不懂就直说。>
看了半天,最后也是白看。>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啊……>
“不…不…不如这样。”>
马钧接着说道:“我与大人造一台看看。”>
戏志才见马钧如此说道,赶紧回答:“如此甚好!”>
说罢,就赶紧出门找工匠和材料去了。>
不一会儿,便带了三十几个工匠携带着木料过来。>
马钧拿着图纸给各个工匠分配了任务,三十多个工匠赶紧投入了制造中。>
马钧又在旁边给工匠指导。>
太史慈等人听说城主府有人过来献宝,都过来围观。>
一直到了中午,织布机才造了一半。>
王山赶紧命左右准备饭菜。>
中午吃过饭后,马钧又带着工匠们忙碌了几个小时。>
终于把织布机造好了。>
“此物看起来比现在的织布机精巧了许多。”>
戏志才在边上说道。>
“哦?>
你上去试一试。”>
王山对着戏志才说道。>
“在下不会这个,此皆妇人所长。”>
戏志才红着脸说道。>
王山见此,便让太史慈赶紧出去寻个会织布的妇女过来。>
不一会儿,太史慈便带了几个妇女过来。>
王山便令其中一个妇女上织布机试一试。>
王山找了个翻译,便问道妇女:“你以前织布多长时间织一匹布啊?”>
那妇女赶紧回答:“小女子从小便织布,两个月能织出一匹布来。”>
“哦?>
那用这个呢?”>
王山接着问道。>
“这机器用起来倒是极为轻便,应该十二三天便能织出一匹布来。”>
竟然能提高五倍效率!>
不愧是古代有名的机械发明家啊!>
“恭喜主公,此物竟能提高五倍效率,若是家家户户织起布来,卖与中原,则金银都流向辽东,辽东亦能变为富庶之地!”>
戏志才接着说道。>
太史慈、高顺等人看向马钧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他们都是老百姓出身,此物必然能够给百姓带来更多的收益,老百姓也不至于>
看着马钧的眼光都带着敬佩。>
公孙度心里活络起来,要是家族能弄到这种机器,找几百个、几千个妇女日日夜夜织布,那能给家族带来多少财富啊。>
金正月在旁边也喜出望外,这等奇物大汉都还没有,竟然先到了高句丽。>
还得是主公来了啊,想必再过几十年高句丽也能和大汉一样。>
“这机器织出来的布匹质量如何啊?”>
王山又让翻译对着织布的妇女问道。>
“此物织出来的布比平常要好,而且花纹和图案更为新奇,最少要比平时的布最少贵三成。”>
王山听到此话,更加喜出望外。>
于是便给工匠和妇女都赏了些金银。>
又和戏志才、马钧一起来到内室。>
“此物如此神奇,当如何处置?”>
王山对着戏志才问道。>
戏志才皱着眉头思绪了半天,看了看马钧说道:“此物制造方法务必保密,可设为军管,制造出机器后放在百姓家中,然后织出布来由军队收购,再卖给中原。”>
王山听完后,想了想:“好,就按你说的办。”>
接着又对着马钧说道:“我封你为校尉,给你二百工匠和三百士兵,为神机营,在军营制造此物,机密处必须亲自制造,万不可流传出去。”>
马钧见此,赶紧说到:“谢大人!”>
王山见事情商量妥当,又带着戏志才和马钧走了出去。>
给太史慈等人介绍了这位新同事。>
太史慈等人对马钧都很佩服,连忙和马钧打招呼。>
“子义,去仓库取五百金,赏赐给德衡!”>
王山对着太史慈说道。>
马钧顿时高兴地合不拢嘴。>
这辈子还没见到过这么多钱。>
王山又让马钧写封家书,让人带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