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家父九千岁 > 第二十九章 皇帝礼贤,太子研墨!

第二十九章 皇帝礼贤,太子研墨!(1/2)

上一章家父九千岁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顶点小说网在线收听!
他这个皇帝是不是解缙心中的不二之主朱棣不知道,但看到自己孙子吓成这样,朱棣也是叹了口气收起脾气。

“是与不是都不重要了,就停他两个月俸禄权当惩罚吧。总不能让人说送了咱们一幅画,咱们朱家人却恩将仇报吧。”

“那幅画给你爹了,有空帮着你爹想想怎么提首诗在上面。”

“写首好诗,那幅画还能补救补救。”

见皇帝收起了脾气,朱瞻基暗自松了口气,赶忙搀扶着朱棣来到卧榻前坐下。

“爷爷,您叫我来有什么事?”

闻言,朱棣从一旁的枕头下面拿出一道折子,递给朱瞻基道:“这是咱们大明朝的李太白写的,你也看看吧。”

“互市之策?”

见朱棣点头,朱瞻基连忙打开了折子。

不看不要紧,这里面的内容简直是让他肃然起敬。

半晌后,朱棣问道:“写的怎么样。”

朱瞻基脸色严肃的合上折子,正色道:“恩威并施,既有支持北征的策略,同时兼容了我大明铁骑过后安抚边关百姓之策。”

说到这里,朱瞻基不得不佩服于谦的策论。

原本他还以为于谦只不过是嘴硬而已,却没想到他竟然真如他爷爷说的这般有才华。

闻言,朱棣也是长叹一声道:“小子,论识人的功夫,你照你爹和你爷爷还差点。”

“于谦这封折子里不光有北伐大军的最佳行军路线,而且还详细标明了粮草的数目,以及与边关百姓互通有无的想法。”

“大军过后边关必然百废待兴,届时必须要以天恩惠泽边民。”

“互市之策不光需要官府来主持,还需允许百姓自发与蒙古各部族的牧民通商。”

没错,于谦吸收了楚萧这些时日里的一些想法,并详细将其编撰成了互市开办之策。

大军过后皇家要允许百姓自发与牧民通商,否则只允许官府来主持互市的话,市场绝对无法形成规模。

只有百姓自己才知道,牧民和他们自己最需要的货物是什么。

但有一些重要物资,必须标明不允许买卖。

铁器、火器等等一律不允许流出大明的版图,但牧民却可以用牛羊来兑换盐巴和布匹,还可以用羊毛购买粮食和他们最爱的烧酒。

如此以来,互市才能形成规模。

到时候那些牧民有了足够过冬的物资,也就不会再跟着野心勃勃的可汗们去打仗。

毕竟在草原上,一个娃娃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不知道要吃掉多少牛羊肉,中间还要挺过无数的疾病和天灾。

一场白毛雪过后,草原上不知道要冻死多少婴儿。

能不打仗就有过冬的粮食来养活孩子,哪个部族的牧民还愿意把各家的娃娃送去跟明军拼命。

到时候牧民也就不用再种粮食了,青稞都不必了。

只需要把各家的牛羊照顾好,而数十年后这些牧民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大明。

届时,大明便可兵不血刃的收服蒙古各部,草原上肥沃的牧场也会尽归大明版图。

这就是于谦主张的,开办互市可胜百万大军。

“爷爷说的是,看来还真的是孙儿眼拙了。”

听朱棣说自己看走了眼,朱瞻基连忙就是一个龙屁送了上去。

连续三个大才入手,朱棣的心情似乎也好了一些,随后低头看着朱瞻基感叹了起来。

“臭小子,你是个有福的。”

“这样的人用好了可胜百万大军,不过那个楚萧。”

说到这,朱棣话锋一转叮嘱道:“咱们这位状元公你更要多接触,于谦这封折子里的很多策论,应该都是吸收了他的想法。”

“论文采他或许稍弱于谦,但他的眼光和心性远不是于谦李祺之流能比的。”

“这样的人,论大局观他不输杨士奇,论谋略不输杨荣杨溥,判断力也是少年人里少有的。”

闻言,朱瞻基立刻用诧异的眼神看向朱棣。

他还是第一次听他爷爷如此评价一个人,但他识人的眼光如今哪里是朱棣的高度。

皇帝的意思是说楚萧能和他一样,站在一个最高的地方俯瞰整个大明的国运,而不是只能看到大明仅有的问题。

只是这个人的性格得敲打敲打。

少年人总想着锋芒毕露,但咱们这位状元公却偏和旁人不同,性子就跟个小耗子似的,看到皇家人就像是老鼠见了猫,总想着躲得远远的,一个不留神就要溜走。

这可不行,好不容易抓到的能干活的不得让他多磨砺磨砺,可得把他看好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家父九千岁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