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在楚萧最后这句话脱口而出后,整个保和殿里都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耳膜中依旧在回响着这句话,几乎是绕梁三日犹有余音。>
一时间,文武百官和众多考生的目光都齐刷刷的望向了楚萧,特别是那些武将的目光中满是炽热。>
他们多年来在边关流血牺牲,可曾有人知晓他们的苦难?>
将门不都是好战者。>
但为了固守边关,让鞑靼和瓦剌的屠刀不至于挥舞向大明百姓的头上,他们不得不在边关负重前行。>
可那些文人士子,却还都在对北伐之事口诛笔伐。>
但这一刻,楚萧的话却让他们委屈的内心里照进了一丝温暖。>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提气!>
这才是大明该有的硬气!>
为了守护国门不破,当今陛下都在死守长城,以君王的性命寄托大明江山。>
你们这些笔杆子,有什么资格诟病北伐之功。>
再看褚成仁。>
他也是难以置信的看着楚萧,不敢相信这竟是自己的萧儿说出的话。>
刚才的那番言论,就连自己这个阉人听了去竟也感觉能因为生为一个大明子民而感觉到骄傲。>
这下稳了。>
没看到陛下的表情么。>
别人或许看不到太大的波澜,但他作为侍奉了永乐皇帝多年的内官,却能从皇帝眼角略微流露出的表情看出皇帝内心的波澜。>
朱棣能不起波澜么。>
多少年来根本没人能理解他北伐的用意,那些酸文腐儒只知道对他无休止的口诛笔伐。>
什么叫饿殍遍地,什么叫易子而食。>
他们见过吗?>
他们只知道在翰林院里手捧圣贤书,笔伐当朝圣人。>
易子而食对他们来说,那只不过就是史书上的四个字而已。>
可他永乐皇帝,早年间可是真正随他爹和大哥朱标,去南北各地的灾区去看过的。>
到那一看他心都凉了。>
换孩子吃,那就是你吃我的人,我吃他的人,那就是一锅肉啊。>
如今北方千里平原上的草根树皮,都已经被边关的难民和百姓吃光了。>
如果他不连年北伐,那就不止是北方如此,如今的南方之地可能都要被草原部族的铁骑给霍霍光了。>
好个永乐盛世。>
如今的永乐一朝还没看到盛世,但他朱棣只要一天不死就一定会让永乐一朝能见到那天。>
他懂朕。>
朱棣心里长叹一口气,眼睛深处潜藏着感激之色看向了楚萧。>
好啊。>
想不到朕耳顺之年竟又得此人。>
他忍不住转头瞥了眼朱瞻基,心想这小子有福啊。>
鱼与熊掌二者得兼,能同时得到楚萧和于谦这样的能臣。>
不过...>
朱棣转头一看楚萧,见他还在等自己的评价便忍不住多想了些。>
一步登天不是什么好事,少年人过早的在其他人面前展露出自己的锋芒,反而会引来有心人的刻意打压。>
少年心性,总是宁折不弯的。>
得压他一压,否则这楚萧万一以后变成解缙那样的人就不好了。>
这样的人过早受到帝宠不好,况且他已经六十有二,这个位子早晚要传到太孙手里。>
不行,得想个办法让他不引众怒,又得弄到太子身边去。>
念及此处,朱棣心下有了决定。>
却说楚萧。>
在铿锵有力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后,他便在等待朱棣的回应。>
心想这下应该差不多了,皇帝最想要的就是有人能理解他的北伐用意。>
不出意外的话,刚才自己这番话皇帝应该很满意。>
就算不钦点他一个状元也会给他另加封赏,至少不用再为会试舞弊的事揪心了。>
也就在这时,朱棣开口了。>
“好你个楚萧啊。”>
嗯?>
听到皇帝的语气,楚萧顿时面露古怪之色。>
这什么情况,听皇帝的语气怎么好像对他的话不满意似的。>
正在等待嘉奖的楚萧一下愣住,而紧接着就听朱棣对他忽然讽刺了起来。>
“你以为朕不知道你的用意?”>
“以为别人都对朕要北伐的事情口诛笔伐,你就反其道而行之,对朕北伐之策大加赞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