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算王洪再如何不通军略,他也渐渐看出了这一点。>
随即王洪的脸上,浮现了自嘲的神色。>
自己还真是没用呀!>
半渡而击,是正确的战术。>
天降狂风,更是无形中在帮着汉军的忙。>
要是换做魏延、乃至于张嶷或者州泰在此,汉军都可以有很大概率可以成功阻击住吴军。>
可惜。>
王洪望着朝着他的方向,不断杀来的朱桓,他心中并没有逃跑的想法。>
王洪知道按照糜旸的计划,州陵是一定要失去的。>
不然以吴军的胆量,没有拿下州陵前,他们根本不可能敢率大军长驱直入。>
可州陵怎么失去,却是不一样的。>
本来按照糜旸的想法,在吴军包围州陵后,王洪再假意守不住州陵,而无奈弃城而走。>
但人算不如天算。>
今日长江上突降大风,引得吴军战船杂乱,这让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是一次半渡而击的绝佳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他王洪作为州陵长,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就那么静静等着吴军上门,很可能会让吴军起疑。>
毕竟诱敌深入,亦一向是大司马常用的战术。>
唯有按照常理主动出击,才能打消敌人的这层疑虑。>
王洪本来以为,他今日或许能成功击退吴军,这样吴军大部得到消息后,就会增加兵力围困州陵城。>
那时候他才“守不住”州陵,于情于理都可算完美。>
只是他还是有点高估自己了。>
不过王洪对于这个结果,也是早有料到的。>
趁着朱桓还未杀到身前,王洪对着一旁的一位属吏说道:>
“我军败局已定,你率着剩下的士卒,尽快逃离吧。”>
属吏听到王洪这么说后,就想拉着王洪一起走。>
但王洪却坚决的,挣脱开了属吏的拖拽。>
“将剩余的士卒带走,无须再白白送命,快走!”>
王洪急吼道。>
听到王洪的急吼后,属吏纵使再不愿,最后也只能眼中含泪的奉命离去。>
随着属吏鸣金,听到鸣金声的汉军,纷纷朝后退去。>
汉军的退却,让朱桓来到王洪身前再无阻碍。>
朱桓并未下令吴军追击那些汉军。>
从刚才的交战中,朱桓也看出来了,守备州陵的汉军不是精锐。>
既然不是精锐,何必浪费气力去追,还不如抓住王洪这条大鱼更为实在。>
只是让朱桓未曾想到的是,王洪竟没有逃跑的想法。>
在朱桓的眼中,王洪在乱军中就径直坐在了地上,好似在等待着他的到来。>
不久后,朱桓来到了王洪的身前,而周围的吴军也将王洪团团包围了起来。>
朱桓手持沾满血污的长刀立在王洪的身前,口中用居高临下的语气问道:>
“你可是王洪?”>
为了这场大战,陆逊可是事先收集了不少情报。>
王洪的身份,自然瞒不过朱桓。>
见朱桓打赢了一场小仗,就有些盛气凌人的模样,王洪不禁觉得颇为好笑。>
“正是汝父,有何贵干?”>
王洪讥讽的话语,瞬间脱口而出。>
听到王洪的话后,朱桓瞬间怒发冲冠。>
还能这么羞辱人的吗?>
下意识地,朱桓就想抬起手中的长刀,朝着王洪砍去。>
可在这关键时刻,朱桓想起了陆逊的嘱咐:>
“在荆州不可妄造杀戮!”>
在陆逊看来,他取下荆州后是要好好治理的,不可随意屠戮,失掉荆州的民心。>
朱桓对陆逊,还是心怀敬畏的。>
于是朱桓强忍着心中的怒气问道:>
“你为何不逃?”>
这是朱桓现在心中最大的疑问。>
面对朱桓的这个疑问,王洪正色说道:>
“吾是天策上将,亲自任命的州陵长。>
一县之长,本有守土安境之责。>
再加上,世人皆知吾少时与天策上将交好。>
吾不能率军击退入侵县境的敌寇,已经是对不起大司马了。>
又岂能败后逃走,以污我天策上将清名?”>
说完这番话后,王洪又接着说道:>
“要不是我天策精锐尽在北境.....”>
这句话王洪只说了一半,就突然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