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四九城火车站。>
杨小涛站在月台外正跟两个保卫科科员说着话。>
另一旁,冉秋叶正跟崔女士和张清道别。>
过了十五,崔女士也该回沪上了。>
其实过了年,杨小涛就感觉出老人的不对劲。>
估计是老金同志没在身边,有些不适应。>
而老金也是隔几天打个电话询问状况,虽然没明说,却也透着想念。>
两人分开久了,也是互相挂念。>
再加上杨小涛和冉秋叶都有工作要忙,开春后学生开学,她要是留在这里,还得麻烦人照顾她。>
“这次辛苦你们了,一路上帮忙照看着!”>
杨小涛拿出两盒烟一人递过去一盒,两人也没推辞。>
“杨队放心,这次我们去沪上,队里的人抢着来呢。”>
个头矮一点的青年笑着,能够去沪上那里看一看繁华的景象,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一场阅历。>
多少人,一辈子都走不出生养自己的百里地。>
而且过年后,机械厂新组建的快反中队,训练强度一下子就上来了,可是让不少人吃不消。>
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出去放松下。>
杨小涛又交代两句,随后走到冉秋叶身旁。>
“秋叶,小涛要是有啥做的不对的,你担待着点。”>
“男人在外面闯荡,回到家里就想个安稳!”>
“还有看好孩子,我看端午皮实没啥,但老二和老三可不行。尤其是老三,透着鬼机灵…”>
崔女士在那里说着,都是生活上的琐事,却是临行前心里最多的挂念。>
“外婆,该走了!”>
一旁的张清听的头大,看到杨小涛过来,连忙催促着,然后又跟杨小涛冉秋叶说道,“嫂子,我过两天就回来哈。”>
“到时候,你们得给我留间房子啊!”>
张清喊着,这次回去除了不放心崔女士一个人坐车,再就是得回家看看老爸老妈,再就是看看二哥。>
等家里完事了,还要回四九城继续在文工团里深造。>
“你啊,没事别打扰啊!”>
崔女士听了伸手指着张清鼻子,嗔怪着,“你哥跟嫂子都忙,别来添乱啊!”>
“我怎么就添乱了,我帮他们看孩子呢。”>
“就你,自己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外婆…”>
呜呜…>
火车的声音从远处响起,众人离别的时候到了。>
“有啥事跟我打电话,工厂的,街道办的,都给你写在本子上了。”>
“还有,跟外公说,别操那么多心,这把年纪了,随心所欲就好!”>
火车停下,列车员下来挥舞着红旗,下车的人陆续离开,上车的的人准备进月台。>
“知道知道。”>
“他啊,这辈子就是瞎忙。”>
崔女士有些不舍,低头就要抹着眼角。>
“等过段时间,我去看你们。”>
杨小涛想到沪上那边的情况,有些事还得去一趟落实下来。>
“要不行,快过年了,再把您接上来。”>
崔女士连连摇头,“不行了,这一路火车,我这身子,撑不住的。”>
几人还要说话,不远处传来一阵敲打铃铛的声音,那是催促众人上车的信号。>
“外婆,一路小心。”>
“知道,你们也要好好的。”>
“秋叶,要好好的!”>
“知道外婆,我们一定会好好的!”>
挥手,告别。>
两名科员拎着行李跟着登上火车。>
直到火车哼哧哼哧的启动,缓缓离开,再也看不到车尾了,杨小涛才和冉秋叶离开车站。>
“学校开学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跟学生们说句话?”>
冉秋叶坐在副驾驶说道,杨小涛听了摇头,“我去说什么话啊,这名不正,言不顺的,算啥。”>
“怎么不算,杨家庄小学可是你一手建立的呢,你不知道,大壮叔他们说了,要在学校里立个牌子,上面就写当年建校的事情。”>
冉秋叶说着,杨小涛也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最初时候,杨小涛可是拿出大半身家为村里办学校,村里也给予很大支持。>
“那时候,还只有一间教室,十八个孩子!”>
杨小涛轻轻说着,冉秋叶点头。>
“九叔说他跟你是第一个当老师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