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视察辽东>
冀州事毕,王山便与公孙瓒辞行,公孙瓒又留了王山数日,才让王山离开。>
王山也拜访了一些世家,希望求取一些名士,皆被不愿远离故土拒绝。>
此时公孙瓒打败朝廷联军,威名更胜,无人敢与匹敌。>
“签到!”>
【恭喜您获得了明朝帆船图纸】>
王山赶紧拿出来观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船可是领先现在许多。>
当他点开了明朝帆船的介绍,才知道果然名不虚传。>
明朝帆船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
一般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几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
而大型明朝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有2000吨,吃水达8米。>
王山看重的是它的稳定性和续航能力,明朝帆船曾经是可以游历世界的宝船,它可以横渡大洋进行运输大量货物或士兵。>
这回去一定交给马均好好开发,到时候搬运琉球的物资!>
王山心里暗暗想到。>
到了幽州,王山命高顺将分得的四万金给在雁门郡的老丈人送去,毕竟并州也不是老丈人说的算,老丈人也好回去交差。>
一路回到襄平,高顺此时也赶了过来,说吕布随着丁原南下去洛阳了,他赶了好久才赶上吕布,将黄金交给吕布。>
看来我这老丈人又要去认干爹了,自己媳妇不知道啥时候才能见到他爹!>
“子纲,这一段时间管理辽东辛苦你了!”>
王山道,大后方交给张纮,真的太正确了,此人不愧是东吴内政大才。>
“主公多虑了,本就是分内之事。”>
张纮精神抖擞道,主公虽然有点懒,但是他舍得放权,任由自己施为,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一身所学,不就是为了此刻吗?>
接下来张纮又汇报了一些主要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流民一事。>
大雪之后,有一大批流民流窜到辽东来了。>
“流民还是要收的,不过不要安置在襄平了,最好往辽东北部安置,那里已经没有异族,还有就是,不养闲人。”>
王山道。>
一点粮食而已,王山还承担得起,但是游手好闲,性质就不一样了。>
“粮食种子之事,主公怎么看?”>
张纮再道。>
原来,地瓜和玉米推广到整个王山治下后,终于瞒不住了,幽州和徐州都曾派人来求。>
说实话,这个根本保不住,还不如推出去赚一个名声。>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王山一锤定音道,>
张纮点点头。>
不过,王山又补充了一句,道:“做好宣传。”>
既然要赚名声,就搞得声势大一点。>
“是!”>
王山回到家中,见了吕绮玲和糜贞,又喊上糜竺和糜芳,一家人吃了一顿饭。>
吕绮玲的肚子已经很大了,产婆说孩子就在近期降生。>
糜贞如今天天粘着吕绮玲,两个人关系很好,比对王山还好。>
在家里呆了一天,侍奉二女一番,王山浑身疲惫,这才打算出去走走。>
第一站是华佗的种植基地,王山对此的投入可谓是不计其数,不仅派人漫山遍野地找草药,还千里迢迢地运回来。>
还用前世的知识构建了温室。>
种植之后,华佗等一干人员每天负责记录草药生长状况,掌握草药的生长习性。>
目前,已经成功种植了十几种草药,达到了量产,大都是用于治疗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还有就是止血。>
王山的军队伤亡微乎其微,华佗功不可没。>
因为在古代,受伤很容易感染,重伤能活下来的十不足一。>
“元化,药草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了,辛苦你了。”>
王山道。>
“主公言重了!老夫一生为此而生,乐在其中,乐在其中啊!”>
华佗荣光满面道。>
由于医疗体系的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能够看得起病,华佗的民间威望越来越隆重。>
现在王山手下四郡,谁不知道神医华佗?>
“南韩郡那里气候比这里温暖许多,我再在那里给你安排点田地!你可以安排人再去那里搞一个种植基地。”>
王山一边说着,突然想到在冀州打仗时签到获得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中记述了1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