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县。>
孔融被押解到了许县。>
这可是个大事件啊……>
顿时许县上上下下就热闹了起来,像是过节一样。>
孔融活下来,过节,孔融若是被杀了,也是过节。大大小小的眼珠子像是黑头苍蝇一样嗡的一下就飞了过来,聚拢在孔融这件事情上,无数的嘴也像是蛆虫一样蠕动着,紧紧的咬了上去,吸血吃肉,欢快的发出一阵阵的呻吟声。>
天灾,一定伴随着人祸。>
发大水了,有灾民,也有装成灾民的。>
起山火了,有斗士,也有装成斗士的。>
人祸,也往往会引起天灾。>
在当下许县之中,欢宴的众人,吃着血肉,满脸笑容。>
不就是找个乐子么?>
还有什么比当下孔融之事更大的乐子了?>
所看见的,就一定是真相?>
所听闻的,就一定是实话?>
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未必如此,可是真当在生活之中遇到了,又有几个人会去考虑在『真相』与『假象』之间的关系,『实话』和『谎言』之间的问题?>
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需要『真相』的,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所谓『真相』的前提条件,并不是『真相』本身究竟是否真实,而是人们是否愿意相信这个『真相』是真实的!>
一件事情,只要有人愿意相信,即使是虚假的,但它对于那个人来说,就是『真相』!反之,若是人们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情,那么即使它是千真万确的,也不过只是『经不起推敲的流言』,亦或是什么『不符合实际的想象』而已。>
所以,真相和实话,究竟是什么?>
是『事实』?>
还是『相信』?>
谋逆是不是大罪?>
显然是。>
那么谋逆之事是不是要详细彻查,揪出所有的同谋同党?>
显然也是必要的。>
可问题是……>
大多数人都清楚,孔融孔文举的这个『谋逆』之罪么……>
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毕竟有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像是那个牢骚满腹的马猴,真要是让他谋反,也肯定是不行的。>
孔融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批判这个,指责那个,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说这样就是他谋反的罪证,立刻就以此来诛杀九族,这恐怕谁听了都觉得荒谬。>
这就比如像是在后世某群里面键政了,然后不仅是一键封群还顺带对群友一个个的上门送温暖查水表义务社区劳动一条龙一样,显得多少有些小题大做,矫枉过正。>
于是乎,越发的像是一个闹剧。>
『参见陛下!』>
崇德大殿之中,百官朝见。>
刘协坐到了宝座之上,先是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郗虑,然后便是微微抬手示意,『众爱卿平身。』>
该有的流程还是有的,黄门宦官尖着嗓门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黄门宦官的话音刚落,郗虑便是步出班列,拱手启奏道:『启禀陛下,臣领御史台同仁,查办孔氏案,如今已经是查明白了。』>
刘协多少已经知道了一些,但是依旧还是装作不清楚的问道:『查明白了?那就说说罢!』>
『禀陛下,孔氏一案,乃孔融孔文举,任北海之时……』>
郗虑絮絮叨叨,将那些内容重新复述了一遍,然后再加上了一些细微的,不是那么重要的罪名,比如什么『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等等,最后结论就是孔融是一个潜藏在大汉朝廷之中的大叛贼,是郗虑和御史台的同仁在各种蛛丝马迹当中抓出了这样一个对于大汉毫无忠诚,思想崩塌,信念全无,丧失原则,大搞小团体,小集体,和狂傲之人诋毁朝政,不忠不孝,为官不廉,亲清不分,贪欲膨胀,以权谋私,不抓不能平民怨,不杀不能安社稷……>
郗虑声泪俱下,『禀陛下,臣得皇恩浩荡,忝为御史之长,却未曾想到孔氏胆大妄为,无视王法,悍然拒捕,击伤击亡多位朝廷官吏,实乃罪大恶极啊!陛下!』>
刘协听了不由得嘴角微微抽了一下,什么就叫做『罪大恶极啊陛下』,听起来就像是刘协自己是罪大恶极的一般……>
虽然说刘协心中多少也有了一些准备,但是听到郗虑这么干脆的就孔融说得一文不值,穷凶极恶,罪无可赦,不免也是有些感慨。>
而在郗虑的话音落下,就看见了郎中令,军师祭酒路粹出列,向刘协禀报道:『陛下!孔文举事实大恶不赦!诸般罪行,实在是让臣怒不可及!臣要弹劾以孔文举为首的一众孔氏之人,总计九项罪名!罪罪当诛!』>
听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