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35/1/www.64cs.com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35/1/www.64cs.com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第10篇 经脉(2/15)_黄帝内经_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黄帝内经 > 第10篇 经脉

第10篇 经脉(2/15)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顶点小说网在线收听!
非以血气二字统言十二经者也。≈qu;

【提要】?本段介绍了大肠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qu;是动病≈qu;、≈qu;所生病≈qu;,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白话解】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起始于食指的指端,沿着食指拇侧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之间的合谷穴,向上行至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之中的凹陷处,再沿前臂外侧的上缘,进入肘外侧,然后沿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出于肩峰的前缘,再向后上走到脊柱骨之上而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然后再折向前下方,进入缺盆,并下行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肺脏,再向下贯穿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另有一条支脉,从缺盆处向上走至颈部,并贯通颊部,而进入下齿龈中,其后再从口内返出而挟行于口唇旁,左右两脉在人中穴处相交汇,相交之后,左脉走到右边,右脉走到左边,再上行挟于鼻孔两侧,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衔接。

手阳明大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口中干燥,鼻塞或出鼻血,喉头肿痛以致气闭,肩前与上臂疼痛,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动。本经经气有余时,就会出现经脉所过之处发热而肿的病象。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发冷颤抖,不易恢复温暖等病象。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1],旁纳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3]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5];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6]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引,以下髀关[7],抵伏兔[8],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9],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千厥[10]。是主血所生病者[11],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喟唇胗[12],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千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胃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qu;是动病≈qu;、≈qu;所生病≈qu;,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1]颊中颏,邑,音饿,即鼻梁。颊中,就是指鼻梁上端(鼻根部位)的凹陷处。

[2]旁纳太阳之脉纳,《甲乙经》、《千金方》、《铜人经》、《十四经发挥》、马莳本、张介宾本均作≈qu;约≈qu;,也就是缠束的意思。《铜人经》的注释为≈qu;足太阳起目眦(睛明穴)而阳明旁行约之≈qu;,其意思就是说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缠束旁侧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

[3]环、却、过、直、合、抵、别环绕于四周的叫做≈qu;环≈qu;;不进反退的叫做≈qu;却≈qu;;通过它经穴位所在部位的叫做≈qu;过≈qu;;一直向前走而不转向的叫做≈qu;直≈qu;;两脉相并的叫做≈qu;合≈qu;;到达某处的叫做≈qu;抵≈qu;;另行而发出分支的叫做≈qu;别≈qu;。下同。

[4]颐即口角后方、腮部之下的部位。

[5]额颅就是指前额处、发下眉上之间的部位。

[6]气街穴位名,其部位在少腹下方之毛际的两旁,也叫做气冲。

[7]髀关穴位名,其部位在大腿前方上端的皮肤交纹处。

[8]伏兔穴位名,其部位在大腿前方的肌肉隆起处,因其形如趴伏的兔子,故名。

[9]洒洒振寒指患者有阵阵发冷的感觉,就好像凉水洒在身上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