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黄帝内经 > 第9篇 终始

第9篇 终始(3/5)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顶点小说网在线收听!
产生,内脏之本和肢体之末,在四时寒温变化时,就能相互协调,形肉和血气也能互为协调。这就是平常无病的人。

气短的人,脉口和人迎都会表现出虚弱无力的脉象,与两手的寸、尺两脉也不相称。这种情况,属于阴阳都不足的征象。治疗时,如果补阳,就会导致阴气衰竭,泄阴又会导致阳气脱泄。因此,只能用甘缓的药剂加以调补,如果还不能痊愈则可服用能快速起效的药物。像这样的病,切勿用艾灸治疗,如果因不能快速产生疗效,而用泄法,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受到损害。

人迎脉比寸口大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而又同时出现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比寸口大两倍的,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比寸口大四倍的,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溢阳,溢阳是因为六阳盛极,而不能与阴气相交,所以称为外格。

寸口脉比人迎大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两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两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比人迎大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又同时有躁动症状的,病在手太阴肺经。寸中脉比人迎大四倍,并且脉象又大又快的,叫做溢阴。溢阴是因为六阴盛极,而不能与阳气相交,所以称为内关。内关是阴阳隔绝的死症。人迎与寸口脉都比平常的大四倍以上的,叫做关格。出现了关格的脉象,人也就接近死期了。

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的,就应泄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必须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二倍,就应该泄足太阳膀胱经,补足少阴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同时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用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的,就应该泄足阳明胃经,补足太阴脾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二次,施针时,还应切人迎与寸口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就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

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的,应该泻足厥阴肝经,以补足少阳胆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就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二倍的,应该泄足少阴肾经,以补足太阳膀胱经。用二泄一补法,每两日针刺一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的,应该泄足太阴脾经,以补足阳明胃经,用二泄一补法,每日针刺两次,施针时,还应切寸口与人迎脉,以测病势的进退,如果有躁动不安的情况的,应取上部的穴位,直到脉气调和了,才能停止针刺。每日针刺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太阳主胃,当谷气充盛时,人就气多血多,所以可以每日刺两次。

人迎和寸口脉的脉象都比平常大三倍以上的,叫做阴阳俱溢。这样的病,如果不加以疏理,血脉就会闭塞,气血也不能流通,流溢于肉里,就会损伤五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妄用了灸法,就会导致变易,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大凡针刺,都以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补阴泄阳,就是补五脏不足的正气,泄六淫邪气,这样人才能声音清朗,元气充盛,耳聪目明。如果泄阴补阳,就会导致气血不畅。

所谓针下得气而有了疗效,是说实证因为用了泄法,征候便由实转虚,这种虚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的大小相同,但已变得虚软不坚了;如果脉象仍然坚实,病人虽已感到轻快,但疾病也并未祛除。如果虚症用了补法,征候就会由虚转实,这种实症的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却比先前坚实有力;如果经过针刺,脉象还像以前那样大,却虚软而不坚实,患者虽然觉得舒服,但疾病也未除去。所以应正确运用补泄的手法,以使补能充实正气,泄能祛除邪气,病痛虽不能随着出针而立即除去。但病势却必然会减轻。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的机理,才能领悟终始章的深刻含义。阴经阳经各有固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也有确定的配属关系,补虚泄实的原则也不能互为颠倒。针治也应按经取穴。

凡适于用针治的病,都应当用三刺法,使针下获得谷气流通的感觉。由于邪气侵入经脉后会与血气相温和,会扰乱阴阳之气原有的位置,使气血运行的逆顺方向倒置,脉象的沉浮异常,与四时不相应,邪气就会滞留体内而淫溢流散。这些病变,都可用针刺治疗。初刺是刺皮肤,以使浅表的阳邪排出;二刺是刺肌肉,以使阴分的邪气排出;三刺是刺分肉,以使谷气流通而能得气,但得气后就可以出针了。所谓谷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