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结扣做了简易马镫。>
驴股上挂的是主仆二人活命的根本。>
一个皮质的褡裢,里面装的是钱粮衣物。>
锦被上面还做了兜子,即可当做书袋,也能插放马鞭、兵器之类。>
相较于金瓜,杨博觉得唐大刀的威慑力更大。>
便随手将金瓜插在了兜子里。>
翻身上驴,一手抓紧缰绳,一手穿过唐大刀柄后的丝绦。>
也不理会六爷的挽留,杨博轻摆刀鞘示意女书史跟上。>
谁曾想两人刚要动身。>
一阵沉闷的响声,却如闷雷一般,压在了众人的心头。>
“爹爹,是金贼骑军,赶紧回寨子……”>
虽说反应最快,但金三娘看过骑军方位之后。>
心里不由的升起绝望,太近了。>
赭色皮甲是金贼精骑,速度最快。>
这样的形势下,骑兵最好的战法就是两翼包抄。>
以精骑的速度,只怕坡下的人马回不去寨子了。>
金三娘能主导城外的寨子,可不是因为金六爷在东京城的市井地位,而是因为她粗通军略。>
金贼的两翼包抄,已经成了定局,反抗的作用不大了。>
“小夫子!”>
听到女书史又有些歇斯底里的嘶吼。>
杨博猛地回头,看到了又让他撕心裂肺的一幕。>
只见女书史一边嘶吼,一边拔下枪头,然后猛地扎在黑驴臀上。>
这操作……>
“恁娘……”>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三字经的国骂都不足以表达杨博心中的愤慨。>
一个字的怒斥,面对他心中的万丈怒焰,显然也是苍白无力的。>
靖康五年、建炎四年、东京汴梁城外。>
女书史对黑驴的一记臀刺。>
让一身黑毛油光水滑的平川大黑驴,哀嚎着奔向了对面的金贼精骑。>
这一记臀刺,再次救了金三娘一干义军。>
也救了陷入绝望的女书史。>
却断绝了汴州杨博生的希望。>
此情此景,只有带着大宋特色的国粹,才最符合汴州杨博的心境。>
这一记臀刺,女书史绝望而出,枪尖几乎没入了黑驴股中。>
黑驴壮硕、体内血压极高,一下就吸住了枪尖。>
枪尖入骨,越是跑动疼痛越是厉害,哀嚎也越是惨烈,而且持续不断。>
驴背上的杨博感同身受,只有这样的哀嚎,才能宣泄胸中的激愤之情。>
物伤其类这句成语,驴背上的杨博也仔仔细细的看到了。>
当然不是杨博心中有感,物伤其类。>
而是大黑驴的哀嚎,让对面精骑的胯下战马物伤其类。>
大黑驴的惨嚎遽然响起。>
对面疾驰的十骑就乱成了一团。>
有俩精骑直接滚落马下一动不动。>
剩下的八位,则是各显神通,跟胯下马较力。>
这十骑显然不是生女真野人,对马没有任何亲和力可言。>
临阵反应也迟钝的很,现在可不是跟马儿较劲的时候。>
反应迟钝的八位精骑,成了荒原沃野上降服野马的牛仔。>
“机会!”>
杨博暴喝一声让自己冷静下来。>
按住卡榫抽出唐大刀。>
一手执刀鞘准备做盾牌,捎带挽住缰绳。>
一手缠绕丝绦,直到丝绦紧紧缚住手腕。>
入手沉重的唐大刀,给了杨博很大的压力。>
山大的压力,也让他心思百转。>
从环首刀到唐横刀,从宋手刀到元马刀,从绣春刀到清腰刀。>
史书上有记载的战刀用法,他全部过了一遍。>
最靠谱的还是元马刀的用法。>
横刀纵骑,让战刀自己撕裂一切。>
胯下驴在臀刺的鞭策下,探着驴头越跑越快。>
以暴龙突击的姿势,以小电驴的速度,笔直向前。>
对面的八个精骑,还在跟胯下战马较力。>
唐大刀太重,杨博横刀只能坚持一小会儿。>
短暂,并不妨碍唐大刀的杀伤力。>
右臂一震,杨博侧身卸力,勉强完整的做完一个横刀纵马的动作。>
斩杀的冲击力,并没有让他的胳膊脱臼。>
虽说整条右臂有点发麻,但总好过胸前呲血不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