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在听到柳隐的回答后,忍不住自嘲地笑了一声。>
在来这处的路上,他心中一直在思考,汉军是如何破解铁索横江之策,登上州陵的土地的。>
尽管这一刻他还未想出来。>
可在听到州陵是糜旸率军攻下来的后,原本不可置信的事,竟变得多了几分情理起来。>
这种自然而然的感觉,是陆逊自嘲的主要原因。>
原来在自己心中,也是一直承认他的不可思议的。>
只是,陆逊到底并非常人。>
陆逊很快就抓住了一个关键点。>
“他胆子真的大!”>
在柳隐及诸位吴将身前,陆逊吐出了这句话。>
还未等柳隐多加琢磨陆逊这句话的含义,陆逊似是不想与柳隐多做纠缠,对着他问道:>
“将糜旸的战书,送上来吧!”>
陆逊知道在眼下人心惶惶之际,他身为大军主将,不止要表现的从容不迫,还要表现的毫不畏惧。>
唯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挽回一些军心。>
果不其然,身后诸将在见到陆逊的应对后,心中那颗惊惶的心安定了不少。>
而柳隐在听到陆逊的话后,他的脸上露出几分带有特殊意味的笑容。>
柳隐并未如陆逊所想的那般,从怀中掏出糜旸写给他的战书。>
因为糜旸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给陆逊写战书。>
可战书这类东西,有时候不必拘泥于形式。>
于对岸许多吴将的注视下,坐在马上的柳隐直接居高临下的开口朗诵道:>
“呜呼!公安旧事,思之凄梗,如影历历,断人心肠。”>
柳隐刚一开口,陆逊及诸位吴将就发现了不对劲。>
好熟悉的内容呀!>
这不就是当初陆逊刚到公安,祭奠数万吴军亡魂时所写的祭文内容吗?>
反应过来后,诸位吴将不受控制地将目光看向了陆逊。>
柳隐想干什么?>
柳隐还能干什么!>
陆逊是何等聪慧,他几乎是第一时间猜出了柳隐的用意。>
明白柳隐用意的陆逊,眼中有着怒火浮现。>
他很想下令,让身后的将领上前将柳隐等人驱逐走,可理智却告诉他不能。>
是他自己要表现出毫无畏惧,是他自己要主动接下糜旸的战书。>
可如今自己若是在柳隐刚念出第一句话时,就着急忙慌的派人追杀他,那么自己刚刚在众将面前表现的从容镇定,就会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自今日后,世人皆会知他畏惧糜旸。>
那他来日,用什么来拯救那跌落谷底的军心?>
于公,他是大吴的大将军,于私,他身上承担着吴郡陆氏的百年清望。>
于公于私,陆逊尽管猜出了柳隐的险恶意图,但他却不能出言阻止!>
见陆逊没有阻止,柳隐朗诵的速度越发快了起来。>
“百战精锐,溺于洈水。十年积聚,散于公安!”>
当柳隐念到这一句话时,一种莫大的悲凉气息,瞬间笼罩在诸位吴将的心头。>
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回忆起了,当年他们亲身经历的那一惨事。>
而在心中的悲凉气息,不断积聚的时候,一种胆寒的情绪,就宛若一股股巨浪般,在不断冲击着诸位吴将的内心。>
陆逊出身名门,他的文笔自然不必说。>
当初在写这篇祭文时,陆逊想的是不破不立,要用大悲的情绪激发出上下吴军复仇的无限斗志。>
不能说陆逊的想法是错的。>
至少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想法取得了成果。>
但主观情绪,往往要依附于客观现实。>
那时陆逊能用大悲的情绪,带动起吴军上下激昂的复仇心理,根本原因在于那时战场形势对吴军来说大大有利。>
反观现在呢?>
潘璋的头颅,依然在天空中飘舞。>
从州陵而至的汉军骏马,正低着头在他们的大营饮着他们的溪水。>
这两点令人无法忽视的客观事实,是代表着多么险恶的局势?>
在这险恶的局势下,柳隐口中的祭文,就自然起到了反效果。>
那篇由陆逊写就的悲壮祭文,这时已然成为柳隐手中捅向吴军心中最尖锐的武器,成为柳隐在炫耀汉军往日功绩时的最大证据。>
以子之盾,破子之矛!>
攻军为下,攻心为上!>
今日柳隐所朗诵的这篇“战书”,在将来势必会成为一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