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本来荆州兵力空虚,陆逊并非一定要将公安作为首要目标。>
从战略目标来说,要是能奇袭攻下江陵,那么对吴军来说收益才是最大的。>
但为何陆逊不将主意打在江陵身上?>
原因就在陈到身上。>
陆逊觉得以陈到那面面俱到的性格,天下间恐怕没人有把握,能在短时间内奇袭攻下他镇守的江陵城。>
因忌惮陈到,吴军中一些将领,私下里就将陈到称为“江陵之盾”。>
但令徐盛没想到的是,一向稳扎稳打的陈到,竟也有迎难而上,峥嵘显露的一日。>
因心中的惊讶,徐盛怀疑地又问了斥候一句道:>
“你看清了,果真是陈到领兵而出?”>
徐盛的怀疑,让斥候脸色愁苦起来。>
这让他该怎么回答?>
“敌将性格谨慎,在周围多布绞杀斥候之精兵。>
我也是在同袍的掩护下,拼死捡回一条命,才有幸能回来跟将军您禀报的。>
卑下,卑下只能说,卑下远远看见的正是陈到的将旗。”>
斥候解释的时候,真的都想哭出来了。>
身为一位斥候,他的眼神自然是不错的,他也曾见过陈到的画像。>
但问题是,眼神再好,他也得靠近汉军才能做到“看清“二字吧?>
可以陈到多年的经验,他又怎可能让敌军斥候靠的太近,从而窥探清他的虚实?>
斥候的回答与神色,让徐盛反应了过来。>
他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但徐盛这时心中,却已经有七八分信了斥候的话。>
因为从斥候的话语中可以判断出,那的确很像是陈到的作风。>
至于剩下两三分的迟疑,在徐盛看完荆州的地图后,就也消失的无声无息了。>
“夷道!”>
徐盛将手中拳头,重重砸在地图上夷道城上。>
陈到率军逆流而上,自然是不可能为了逃回益州,而据地图上的描绘,夷道城外正有一条陆路,可通往公安。>
一想到这,徐盛就不淡定了。>
陆逊为何让他率军在江陵城外,一个目的为的是震慑陈到,另一个目的不就是防止万一陈到领兵出城,他要阻击住陈到的援军吗?>
要知道他在离开之前,可是向陆逊立下了军令状的。>
现在万一的情况发生了,他接下来要怎么做,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徐盛立刻招来副将留略,对着他说道:“你率一万水军逆流而上,在后追击陈到。”>
尽管陈到先留略不少时间出发,但徐盛对己方的战船有自信。>
以自家战船的先进性,在同样逆流而上的情况下,追赶上汉军并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当然徐盛也不会将自家性命,寄托在可能二字上。>
在留略领命离开后,徐盛让人去征集剩余的吴军。>
对于有着舟船之利的吴军来说,有的是办法,先一步赶到夷道通往公安的必经之路上。>
要是一切顺利的话,他与留略在不久后,就会对陈到形成前后追杀之势。>
到那时,陈到再能守又有什么用呢?>
...>
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陈到有惊无险的率军来到夷道县外。>
而陈到这时也收到了,后方有吴军在追击的消息。>
更为重要的是,性格稳重的陈到在进入夷道县外的山道前,曾提前派出斥候进入查看。>
据斥候禀报回来的消息,陈到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还有一支吴军精兵,已经先他一步抵达夷道山道外的险要地带。>
或许现在吴军已经设好埋伏,正等着他自投罗网呢。>
前后夹击,想着眼前这棘手的局面,陈到的眉头皱了起来。>
陈到不怕他自己有危险,但他怕不能完成任务。>
从正常情况来说,在面对敌军两面夹击的时候,军队以城池为依托,是最稳妥的事。>
虽说夷道城防并不高大,但陈到有自信,能凭借着手中的数千汉军,牢牢的守住夷道城。>
但这对当下的战局,是毫无作用的。>
陈到深知,一旦徐盛得知他率军固守夷道城,那么徐盛也不会率军攻打夷道城。>
徐盛只会率军封锁夷道城外的各处要道,让他无法前去支援公安就可。>
而这段时间中面对吴军的追赶,陈到更深刻认识到了,吴军的战船有多先进。>
他早出发,竟还能在短时间被吴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