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邓芝等人面前,糜旸说明的肯定是第一个原因。>
而在听完糜旸的解释后,邓芝等人更加感到震惊了。>
若是在被泄密的情况下,陆逊有着针对性的方略,那是说明自身内部出了问题,这一点倒不算棘手。>
好好搜查下,总能找出那个内鬼。>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
这就在无形中证明了一点:陆逊与糜旸所见略同。>
只是糜旸是谁?>
多年来百战百胜,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大汉捧上复兴轨道的名将。>
能与糜旸所见略同,看来陆逊这人,能力定不可小觑。>
想到这时,在座的众臣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色。>
没想到自周瑜死后,江东还能出这等英杰,那孙一舟运气的确可以。>
不过陆逊或可称为英杰,然在座的众臣,又岂是碌碌之辈乎?>
邓芝率先反应过来,对着糜旸进言道:>
“大司马,今陆伯言既有所针对,那我等是否要相应的转变下方略?”>
虽说陆逊的见识超出了邓芝的意料,可邓芝知道,一味的担忧是没用的。>
既然东吴方面有所防备,那他们也应该相应转换下策略。>
邓芝的进言,引起了陈到、丁奉、州泰等人的赞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邓芝所言,是正常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可众臣中,却有一人当众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不可!”>
一道坚定的声音,吸引了邓芝等人的注意。>
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那人,发现那人正是石苞。>
糜旸也被石苞的这声反对给吸引,他眼角带笑的看向石苞问道:>
“仲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
得到糜旸的允许后,石苞直接站起身来,对着邓芝问道:>
“敢问刺史,当初刺史为何会同意大司马的东征方略?”>
石苞此话一出,邓芝瞬间一怔。>
他望着身前面容姣好的石苞,思索了一番答道:>
“自是因为大司马之东征方略,上合天时,中体国情,下迎人心之缘故。”>
邓芝不解石苞,为何会问出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而让邓芝更不解的是,他察觉到石苞在听完他的回答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然也!>
大司马之东征方略,可谓最佳。>
然既是最佳,又为何要更改?>
只是为了,不让陆伯言得逞乎?”>
石苞的反问,瞬间将邓芝给噎住。>
同时也让邓芝,思索了起来。>
见到邓芝的思索之色后,石苞趁热打铁的说道:>
“何谓大略?>
大略者,为国立足之本也。>
一国立足之本,最应该考虑的是,当是本国的国情,绝非是敌国是否有所防备。>
况且敌国愈加防备,就愈说明,他们惧怕大司马的东征方略。>
若我等贸然舍弃上佳方略而不用,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也会让敌国白白得一大利!>
诚然,在敌国有所防备下,大司马之东征方略,要想收到效果会比预期中难上许多。>
可世间事,本难多易少,况一统之事乎?>
我少年时曾为打铁匠,圣人之言我知道的并不多。>
但我却知道,凡是愈难锻造的铁器,一旦打磨出来,却越是锐利!”>
石苞的话音刚落,大厅中就传来一声赞赏。>
“说的好!”>
发出这声赞赏的,正是一直未明确表露态度的糜旸。>
糜旸毫不掩饰地,用欣赏的目光看着石苞。>
在章武初年,石苞就从邺城南下投奔他。>
邺城至荆州,何止千里之遥?>
而石苞对自己的心意,又何止千钧之重呢?>
只是可惜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间,石苞一直未曾得到过什么立功机会。>
这让石苞的名声一直不显。>
要知道石苞的好友邓艾,现今都已经是一郡太守,折冲将军了。>
而石苞别说与邓艾比了,他的名声,地位就是连州泰都比不上。>
换做常人,心中也许会有所怨言。>
但石苞并没有。>
石苞不仅没有怨言,反而是愈发尽心尽力的,为糜旸办好每一件差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