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何进的脸色顿时垮了下来,曹孟德,你什么意思?>
“大将军误会了,孟德的意思是,大将军不要孤军奋战,可联合三公共同上书。”>
袁绍替曹操圆道,同时拼命向曹操使眼色。>
曹操叹了一口气,屠夫不足与谋!>
何进可不知道曹操心里想什么,听到袁绍的补充说明,他开心极了。>
“本初言之有理!”>
天下不可一日无君。>
大臣们比谁都着急,又担心两边打起来,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灵帝不喜欢刘辩,董太后不喜欢刘辩,不要紧,谁让人家是皇长子呢。>
大臣天然站在立长这边。>
就这样,何进联合三公压制董太后,就在董太后垂帘听政当天发难!>
董太后怒不可遏,指着三公的鼻子乱骂。>
何进趁机站出来,批判董太后是藩妃,不懂礼数,把她赶了出去。>
不久后,董太后就被神不知鬼不觉地毒死了。>
至此,刘辩登基再无障碍,史称少帝。>
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母亲何太后和舅舅大将军何进手中。>
何进掌握大权,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
另一边,王山占领了扶余,又开始大肆扩军,兵力达到了八万。>
骑兵营,士兵一万人,统帅赵云。>
陷阵营,士兵五千人,统帅高顺,副手周仓。>
步兵营,士兵一万五千人,统帅太史慈,副手管亥。>
弓弩营,士兵一万人,统帅金正月,副手糜芳。>
水军营,士兵五千人,统帅甘宁,副手周泰、蒋钦。>
汉四郡,守军二万人,统帅于禁,副手孙观、尹礼。>
扶余郡,守军一万人,统帅田豫、副手臧霸。>
神机营,士兵五千人,统帅马均。>
孙观、尹礼二人与臧霸同为泰山黄巾,后来一同投降,王山现在也起用了他们。>
王山将金正月从汉四郡调到了辽东,现在连弩已经成熟,王山特意让金正月从汉四郡带来一万兵马,训练成弓弩手。>
而神机营常年驻扎在新城,帮助马均建造各种东西。>
而糜芳这次升任将领,就是王山对糜家的奖赏。>
糜家作为第一个投靠的家族,王山深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没有丝毫亏待他们。>
刘虞派来接收兵马的使者被王山书信一封交给公孙瓒,就被公孙瓒软禁在半路。>
幽州各处大惊,公孙瓒和王山到底想干什么?>
看来二人所图不小啊,莫非是想效仿刘焉!>
幽州牧刘焉也大怒,恨王山、公孙瓒不尊朝廷诏书,可是自己手中兵马不多。>
于是便让朝廷又下三封诏书分别给鲜卑王轲比能、北乌桓王能臣氐、南乌桓王丘力居,封其为大汉将军,征讨王山和公孙瓒二人。>
而此刻,鲜卑王轲比能整顿各部落成功,成为了掌兵数万的大佬。>
前鲜卑王檀石槐曾在弹汗山建立王庭,向南掠夺东汉,向北抗拒丁零,向东击退扶余,向西进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一度攻至倭国,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
盛极一时。>
可惜檀石槐死后,鲜卑各部落开始分崩离析,相互攻打。>
轲比能出身鲜卑支部,因他作战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王。>
因其部落临近幽州,所以他抓住有利条件积极学习大汉的各项技术,鲜卑又重新强盛起来。>
野心勃勃的他早就想扩土封疆,只是肃清各部落,还远远不够。>
所以当扶余国木凡带着扶余的印信前来求援的时候,他果真心动了。>
以前大汉势大,鲜卑没有任何机会入主幽州,可是现在,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轲比能的幕僚建议道:“主公乃是朝廷亲封的将军,地位不在安东将军之下,如今又握着大义,可战。”>
其余幕僚也非常赞同,道:“趁王山在扶余立足未稳,给予雷霆一击。”>
轲比能点点头,刚要下令,他的弟弟苴罗侯站出来阻止道:“大汉兵马天下无双,岂是这么容易打败的?”>
这下子,轲比能犹豫了,头脑冷静了下来,抢地盘当然重要,前提是要打得过啊。>
大将步度根不高兴了,道:“辽东军土鸡瓦狗,怎么可能是我们的对手?”>
“同等兵力下,我军必胜!”>
其余将领补充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