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网游小说 > 黄帝内经 > 第23篇 热病

第23篇 热病(2/3)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顶点小说网在线收听!
应该浅刺各经的皮部,由九针中的第一针(镌针)在热病的五十九腧穴中选穴针刺;若是鼻生小疹,也是邪在皮毛的表现,因肺合皮毛,因此治疗要从肺经人手。如治疗无效,应从属火的心经腧穴人手治疗,因为火热属心,心火克制肺金。

热病初起,感到身体艰涩不爽,心中烦闷,唇燥咽干,应当刺其血脉,用九针中的第一针(镌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腹胀,口中干,出冷汗,是邪在血脉,因心主血脉,因此当治疗心经的腧穴。如治疗无效,应从属水的肾经腧穴人手,因为肾水能克心火。

热病,表现为咽中干,口渴喜饮,易受惊吓,不能安卧的,是邪客肌肉的病变,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六针(员利针)针刺热病五十九穴中的穴位。若眼角色青,属于脾经的病变,脾主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至肌肉,从脾经人手。如治疗无效,应从肝主之木进行论治,因为肝木克脾土。

热病,面色青,头脑中痛,手足躁动等症,是邪客于筋的病变,治疗时应当针刺至筋。当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若是足不能行,泪出而不止,属于肝经的病患,肝主筋,所以刺至筋,也就是从肝论治。如无效,应从肺金论治,因为肺金克肝木。.热病,表现为惊痫多次发作,手足抽搐,精神狂乱,是邪热人心。治疗时应该深刺直至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迅速泻其有余的邪热。若是时发癫病,毛发脱落,属于心经的病患,应治心所主之血脉。如无效,则应从肾水论治,因为肾水克制心火。

热病,表现为身体酸重,周身骨节疼痛,耳聋,双目常闭不欲开的症状,是邪热人肾,应刺深至骨,用九针中的第四针(锋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若是骨病而不能食,牙齿相磨,双耳色青,属于肾经的病患,应当刺骨,是肾经所主。如无效,则应从脾土论治,因为脾土克肾水。

【按语】对于文中的≈qu;不得,索之火≈qu;一类文句的断句,后世注家理解不一。张介宾、张志聪、马莳等皆认为当解释为如治疗不愈,当从心而治,即益心火而制肺金;但杨上善、刘衡如等认为当按≈qu;不得索之火≈qu;理解,如《太素》注≈qu;此皮毛病,求之肺腧,不得求之心腧,以其心火克肺金也≈qu;。证之临床,皮毛之病从求心而得者有之,故以前说为妥。以后四种相似的文句意义相同。

【原文】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颥[1],目瘤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2]。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写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提要】本段论述了热病的几种特殊证型及危重证候的表现和治疗。

【注释】[1]颞颥指眉棱骨外后方的颞骨。[2]嗌里即廉泉穴。

【白话解】热病,表现为不知疼痛,耳聋,四肢不能灵活收放,口干,阳气偏盛的时候发热,阴气偏盛的时候发冷,这是邪热深入骨髓的证候,是死证,无可救治。

热病,表现为头痛,鬓骨的部位和眼睛周围的筋脉抽搐作痛,易出鼻血,这是厥热病,是热邪逆于上的病证,治疗时应用九针当中的第三针(锶针),根据其病情的虚实,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热厥病当中还应该注意,常会有寒热痔疮的发生。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为邪热在脾胃所致,可以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脾胃二经的腧穴,并取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穴位。同时还可以针刺胃经的络脉,得气为佳。热病,表现为脐周围突然疼痛,胸胁满胀,是邪在足少阴、太阴二经的表现,治疗时应用九针中的第四针刺涌泉穴与阴陵泉穴,因肾、脾二经均上络于咽喉部位,故又可针刺舌下的廉泉穴。

热病,汗出后,脉象表现为安静的,为顺,是阳证得阳脉,脉证相合,表明可以继续发汗,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大都、太白穴,用泻法刺之则热去,若是用补法就可以继续发汗。汗出太过的,可以针刺内踝上的三阴交穴,泻之则汗止。热病,虽然出了汗,但是脉象仍然躁盛的,这是阴气欲绝,孤阳不敛,为死证;出汗之后脉象即平静安顺的,是顺证,预后良好。热病脉象躁盛,但是已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脉象躁盛,但发汗之后脉象马上表现为平静的,预后良好。

【原文】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日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日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日老人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黄帝内经章节列表下一页